天气: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
(2018—2020年)等6个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
黑政办规〔2018〕10号
来源: 黑龙江政务     作者:信息管理员     更新日期:2018.02.27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黑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黑龙江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黑龙江省改装汽车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黑龙江省汉麻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黑龙江省加快培育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黑龙江省发展电子竞技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等6个专项行动计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2月9日   



黑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改变世界。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国发〔2017〕35号)、工业和信息化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工信部科〔2017〕315号),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推动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在优势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多重延伸和协同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精神,以提高发展质量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体系,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速人工智能产业化进程,重点推进以大数据、云计算为支撑的人工智能技术与我省制造业、农林业、医疗健康等优势产业深度融合应用,为黑龙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0年,我省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核心关键技术、支撑平台、创新应用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创新体系基本建立。培育10个以上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建设3个至5个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一批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基本形成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创新体系。
  ——重点产品规模化发展。在智能医疗、智慧健康、智能交通、智能农林业、智能安防、智能教育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在相关领域获得广泛应用。力争到2020年,全省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达到50亿元。
  ——人工智能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以高端制造基础较好的企业为重点,推进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100个数字化(智能)车间,建设1000条自动化生产线。
  ——支撑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完善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建设多种类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标准数据测试和满足智能计算需求的基础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发展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
  三、实施路径
  立足省情,面向未来。发挥省内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骨干企业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高端人才、科研开发、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基础和优势,培育创新团队,促进成果转化,壮大优势企业,加强人工智能终端产品在部分行业(领域)试点示范和推广应用,推动人工智能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
  ——培育创新团队。依托我省人工智能产业领军人才和创新积累,在具备一定创新优势的领域,构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创新链,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在相应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促进成果转化。坚持自主研发与外部引进相结合,进一步挖掘和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产业各类创新成果,推动技术成熟度较高、市场发展潜力大的创新成果在我省转化实施。
  ——壮大优势企业。鼓励和支持省内具备一定规模、产品优势明显、市场需求潜力大的人工智能企业做优做强;加速推动成果转化,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人工智能优势企业。
  ——加强示范应用。发挥政策扶持和引导作用,在产业基础较好的相应领域(行业)和部分地区,开展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
  四、重点任务
  (一)加强人工智能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增加人工智能创新的源头供给,从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机构建设等方面强化措施,促进开源共享,系统提升持续创新能力。
  1.培育人工智能创新团队。基于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积累,围绕智能医疗、智慧健康、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慧农林业装备、智能教育等基础较好领域,突出团队带头人的领军作用,培育10个以上人工智能创新团队,推进一批先进成果落地转化。
  2.加强基础理论研究。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人才,瞄准应用目标明确、有望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升级的基础理论方向,加强大数据智能、跨媒体感知计算理论、人机混合智能、群体智能、自主协同与决策等基础理论研究。推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发展等基础理论与神经科学、认知科学、数学、经济学等相关基础学科的交叉融合。
  3.突破关键共性技术瓶颈。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哈工大大数据集团等优势企业,以提升感知识别、知识计算、认知推理、运动执行、人机交互能力为重点,采取协同创新、联合攻关等多种形式,在知识计算引擎与知识服务、跨媒体分析推理、混合增强智能新架构和新技术、类脑计算、人机融合、机器认知、虚拟现实智能建模、自主无人系统、自然语言处理等关键共性技术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4.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平台。以强化人工智能研发应用基础支撑为重点,依托哈工大大数据集团、哈尔滨星云生物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哈尔滨中超信诺科技有限公司等优势企业,建设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创新开放平台、大数据综合分析平台,建设基于移动互联网农产品物质数据库、生物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全科医学影像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平台,推动人工智能软件、硬件与智能云之间协同发展。
  5.加快企业技术研发机构建设。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机构,加强重点产品、关键技术和设备、先进工艺的研发和攻关,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技术集成能力。
  (二)推动人工智能产业化。
  1.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重点项目。以市场需求为牵引,积极推进一批基础较好、应用前景明确的产业化、孵化和技术攻关项目加快实施。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潜力,加快科技创新和项目建设,培育发展多种类的人工智能产品在工业、医疗、交通、农业、金融、物流、教育、文化、旅游等领域广泛应用。
  (1)产业化项目。
  ——基因组大数据智慧健康产品。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一系列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信息技术成果以及“中国十万人基因组计划”,推动哈尔滨星云生物信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研发基因组大数据智慧健康产品项目建设,重点打造海量基因组数据分析平台,突破基因组大数据智能分析瓶颈,开发建立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基因组大数据智慧健康产品和服务平台。
  ——交通智能检测装备。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和美国犹他州立大学的国际独创成果,推进哈尔滨锦程交通公司世界首台多功能道路智能检测车项目建设,实现精准高效道路安全检测产品在公路交通领域广泛应用。
  ——智能综合执法系统。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与哈尔滨大元锦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公安办案智能综合执法系统,主要包括基于生物特征识别的身份验证智能门禁、智能视频监控系统、人员精准定位、执法数据规范化等内容的公安智能综合执法系统。
  ——畜禽高效健康养殖智能装备及精细养殖大数据平台。发挥东北农业大学的研发优势,打造精细养殖大数据平台。推动哈尔滨鸿膺软件公司开发生产畜禽养殖、环境检测与调控、个体生理体征监测、养殖信息采集终端等一系列智能装备,为推动畜禽养殖模式向集约化、工厂化方向发展提供先进的装备支持、实现养殖过程的精细化、流程化、标准化与智能化。
  ——基于粮源可视化的订单农业大数据平台。依托东北农业大学研发订单农业大数据平台,通过遥感解析、图像处理、知识图谱等人工智能技术及大数据技术,实施市场驱动下的订单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构建全产业链数据网络体系,包括农业大数据采集系统、粮源可视化系统、农业订单系统、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系统、产品质量溯源系统、电子交易系统、农业大数据分析系统等。
  (2)孵化培育项目。
  ——智能化超声影像设备。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先进医学影像人工智能技术,推动哈尔滨工大恒悦影像发展有限公司开发便捷高效的智能诊断系统,通过强大的图像分析理解能力,帮助使用者进行专业的操作和判读,解决传统超声仪必须专业医生操作判读的局限性,实现移动超声设备的“智能化”。
  ——机器视觉工业检测设备。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工业检测设备研发技术,重点突破图像识别缺陷技术和后续数据采集系统技术,推动机器视觉工业自动化测试测量、缺陷检测、三维姿态测量、图像目标定位系统在工业检测领域广泛应用。
  ——面向领域的知识图谱。依托哈工大大数据集团开发面向领域的知识图谱生成系统,在大规模图数据管理、知识图谱数据清洗、多模态信息提取等方面形成一系列独创技术,按需生成高质量领域知识图谱,为学科研究提供切实有价值的参考,有效支持知识驱动型领域(企业)应用。
  ——智能云农产品成分含量快速检测系统。依托东北农业大学和中超信诺科技集团,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和设备,进行软件本地化再开发和模型校正,通过农业高端设备进行数据采集,采用深度学习建立该物质的唯一化学计量模型,将模型配置到云端数据库,通过近红外微型光谱仪扫描物质,实现迅速查看各种物质的特征波形以及特征值指标。
  (3)技术攻关项目。
  ——群体作业智能农机设备。围绕粮食丰产增效、农业面源污染和农田综合防治修复、粮食收储运、林业资源培育及高效利用、作物优质高产、化学肥料和农药减施增效、农业病虫害防治等重点任务,发展和推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与大载重智能植保无人机、智能农机装备、智慧粮库等智能技术的智能农业工程,发展群体化、网络化智能农机装备。
  ——高效资源综合利用与敏捷生产的林业智能装备。依托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省林业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围绕森林资源综合利用与敏捷生产,开展林业与木工机械产品智能化研究,突破林木资源智能检测识别与高效加工利用的关键技术与装备制造;开展适应森林地形复杂多变环境的自主导航森林作业移动机器人系统研究,研制自走森林灭火智能遥控机/载人机、轻型高效集采道清路割灌机、轻型间伐综采机等系列林业智能装备,实现敏捷生产智能化森林作业与林木资源的高效加工利用。
  ——智能骨折整复系统。依托哈尔滨工程大学创新团队开发智能图像诊断、人工智能生理信号分析技术,利用三维医学图像,在术前进行三维重建、3D打印、手术模拟,在术中进行无辐射精确导航等关键技术,重点突破智能骨折整复系统应用到临床时在手术时间优化、操作便捷性、人力成本节约以及降低创伤程度等方面的限制。
  ——企业信息物理智能制造系统。根据实际生产制造环节中的不同需求,设计完整的智能制造规划咨询及整体解决方案,建立包括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经营、数字化制造、数字化控制等环节的信息物理智能制造系统,实现人机物有机联通、大数据远程服务、系统资源优化调度等。
  2.加快制造业智能化升级。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系统提升制造装备、制造过程和行业应用的智能化水平。重点推进传统制造领域生产过程、管控系统和关键工序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增强人工智能指引下的人机协作与企业间协作研发设计与生产能力。引导具备一定先发优势的成套装备、机器人、汽车等骨干企业,率先向同行业和产业链配套环节输出标准化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智能互联工厂。以高端制造基础较好的企业为重点,打造100个数字化(智能)车间,建设1000条自动化生产线。发展具有自感知、故障诊断、自适应、数据存储及分析挖掘、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装备(产品)。
  3.培育做强骨干企业。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鼓励其他具备科研能力的高校尽快成立综合交叉、边缘学科的人工智能研究院,树立引领我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龙头,尽快形成行业示范效应和牵动效应。引导扶持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大数据集团、“中国云谷”、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等创新主体做大做强,形成集聚效应,发挥人工智能产业集群的人才资源汇聚和科技辐射能力,带动配套产业发展。积极引进包括国家确定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科大讯飞四大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在内的国内外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投资、合资、股权合作等多种形式,在我省创办分公司或分支机构。鼓励和支持我省高校、科研院所人工智能域领军人才和团队参与成果转化和技术入股,领办或创办科技型企业,支持创新型企业加快发展,培育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特色领军企业和骨干企业。
  (三)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
  1.推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加快建设文献、语言、图像、视频、地图等多种类数据的海量训练资源库和标准测试数据集;通过新建或协议使用等方式,建设满足深度学习等智能计算需求的新型计算集群共享平台、云端智能分析处理服务系统、算法与技术开放平台、智能系统安全服务平台、多种生物特征识别的基础身份认证系统等基础资源平台,降低人工智能创新成本;整合政产学研用等资源,推动公共服务平台、领军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加强合作,汇聚人工智能创新创业资源,提供相关研发工具、检验测评、数字安全、标准化、知识产权、情报咨询等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
  2.集聚和培养人工智能人才。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等高校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科教资源,以多种方式吸引和培养人工智能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加快培养人工智能理论、方法、技术、产品与应用等纵向复合型人才,以及掌握“人工智能+”经济、社会、管理、标准、法律等横向复合型人才,重点培养数据分析、数据采集、数据标记、数据处理、系统模型搭建、机器人维护和操作、智能制造流程管理、智能设备维护等方面的专业技能人才。
  3.完善基础服务支撑体系。加快智能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加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础服务供给。支持企业参与人工智能综合标准、基础共性标准制定,探索建立公共领域人工智能应用安全测试和认证制度。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加大对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模式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开展知识产权评议和专利导航。加强人工智能伦理道德、法制保障和社会问题研究。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强化省级各部门协同和省市(地)上下联动,建立健全政府、高校、企业和产业联盟等的协同推进机制,主动加强与国家《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等相关产业政策的对接,统筹规划全省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挥自身优势,培育一批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探索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加强专项行动计划过程管理,对计划实施、建设进展、政策落实效果定期评估,动态调整。
  (二)加大支持力度。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加快推进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研究制定支持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及基础软硬件研发、创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试点示范等政策。鼓励人工智能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对接合作,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多方资本参与产业发展。
  (三)开展试点示范与应用推广。面向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推动人工智能标志性产品应用,支持基础条件较好的相关领域(行业)和部分地区开展试点示范和应用推广,拓展产品市场应用空间。发挥省级制造业数字化(智能)车间、自动化生产线示范引领作用,鼓励企业对现有生产车间、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升级,不断提升产业智能制造整体水平。
  (四)发挥我省人工智能战略联盟作用。充分发挥黑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在技术、人才、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和资源整合等方面的优势,大力挖掘我省在医疗、农业、交通、教育、安防等产业发展方面的潜力和需求,协调推动包括政府、市场、资本、技术、人才、科研机构和院校等要素在人工智能技术研发、市场开发和推广等方面的有效配置、合理流通。定期举办产学研共同参与的学术交流研讨会、细分产业领域的市场对接会,重点解决对交叉技术、边缘学科的综合及在更广泛领域的产业化应用等问题,进一步明确基于市场需求分析的研发技术路线,促进市场需求和研发方向更加紧密结合。
  (五)加强舆论宣传和科普教育,营造良好氛围。利用政府网站、微博微信、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加强宣传推广,强化人工智能成果在政府公共服务、民生保障改善中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专题培训、经验交流,推广人工智能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附件:1.黑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重点应用领域
     2.黑龙江省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团队



黑龙江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精神,加快全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康复辅助器具是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实施辅助性治疗以及预防残疾的产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是包括研发设计、产品制造、配置服务等业态门类的新兴产业。我国是世界上康复辅助器具市场潜力最大、需求人数最多的国家,国内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配置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上,我省在高端领域有一定的技术储备。在研发设计领域,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高校在高端康复辅助器具研发设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在产品制造领域,我省现有康复辅助器具企业近30户,主要生产脑功能康复治疗仪、康复机器人、智能轮椅及护理床、艾灸仪、假肢、矫形器等产品,2017年销售收入约5500万元。齐齐哈尔市2017年被列为国家十二个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之一,有望得到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在配置服务领域,我省现有康复辅助器具装配服务机构17家。截止2017年底,全省注册康复医师有近千人。康复评定、治疗、辅助设备在我省医院有不同程度的配备。
  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推测,到2020年,我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规模将突破7000亿元。据估算,到2020年,省内各类养老机构约需要护理床10万张左右,居家老年人的护理用具、无障碍设施配备市场规模约200亿元。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以提高发展质量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为抓手,以“创新驱动、高端引领”为发展原则,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开发高端细分领域,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提升我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核心竞争力。
  三、工作目标
  ——到2018年,全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科技研发实力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企业生产制造能力进一步增强,产值规模约1亿元。
  ——到2019年,全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创新驱动形成产业发展新优势,产品种类明显增多,产品质量明显改善,产值规模约3亿元。
  ——到2020年,孵化器企业生成制造企业进一步增多,规上企业达3至5户,康复服务基本涵盖省内公办养老机构,推荐部分产品进入医保、工伤目录,产值规模约10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提升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水平。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国际、国内前沿技术和急需产品,鼓励境内外科研机构和优势企业在我省开展研发及生产活动。搭建省级康复辅助器具研发平台,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的研发能力。根据用户不同需求,提供有效供给,对现有产品进行挖潜,增加产品品种,提高技术含量,提升产品品质。
  (二)加强品牌培育。实施品牌战略,依托重点企业及优势产品,从市场适应度、消费认可度、产品信誉度出发,找准品牌定位,激发品牌销售活力。借鉴品牌培育成功案例,提升产品价值、服务价值,开展品牌传播推广,提高品牌发展速度。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保护意识,形成一批高智能、高科技、高品质的康复辅助器具产品,打造国内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产品。
  (三)支持企业发展壮大。加强研发机构、生产企业、应用单位之间有效沟通,推进科研成果加快产业化发展。丰富产品有效供给,提高产品性价比,形成康复辅助器具高中低档产品谱系。推动“医工结合”发展,融合智能制造生产,支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中的集成应用。积极向省内康复机构宣传推介本地康复辅助器具企业及产品。建立完善我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项目信息库和产品目录。搭建产业与资本合作平台,促进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四)拓展消费应用市场。加强康复辅助器具装配服务机构建设,建立覆盖城乡、分层次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网络,提供就近就便、多样化、全方位、综合性的康复服务,促进供需有效衔接,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在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中的广泛应用。打造我省“医康结合”康复服务和“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新模式,推广以康复训练为主的康复中心建设,推动辅助器具服务与医疗康复互动发展。在全省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普及康复辅助器具标准化配置,结合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推进高龄、失能居家老人康复辅助器具应用和家庭适老化改造。以齐齐哈尔市被列为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为契机,推进形成创新优势产业集群。
  (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设立康复辅助器具科研工作站,支持院校、企业合作建立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为教师实践、学生实习提供岗位。鼓励将康复辅助器具相关知识纳入临床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相关专业教育,开展医师、护士、特殊教育教师、养老护理员、孤残儿童护理员等专业人员继续教育。完善康复辅助器具从业人员职业分类、国家职业标准、职称评定政策,提升我省康复辅助器具人才专业化水平。建立完善我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专家库。谋划成立黑龙江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战略联盟。
  五、发展重点
  立足我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现有基础,以三大领域为发展重点,挖掘消费潜力,培育新增长点。
  (一)研发设计领域。一是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在智能假肢、智能轮椅、上肢康复机器人、矫形与助行机器人等领域,加强技术攻关,保护专利成果。二是支持哈尔滨医科大学在医疗康复器具家庭化及穿戴医疗设备研发等领域,加强医疗设备远程调控、监测、预警等功能的研究。三是支持哈尔滨工程大学在多功能助行康复机器人、卧式下肢康复机器人、自动助餐机器人、手部康复机器人、计算机辅助康复诊疗系统等领域,持续加大研发力度。四是支持哈尔滨理工大学在虚拟手术规划系统和骨折愈合动态过程仿真等领域对康复辅助器具个体化设计与术前及术后进行模拟评价。五是支持哈尔滨工业大学与哈尔滨医科大学共建“医工学院”,通过面向新兴智能医学等潜力领域开辟全新研究方向,实现优势互补与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六是支持“医工谷”建设,加大康复辅助器具科技研发力度,争取更多企业入孵、出孵。
  (二)产品制造领域。
  1.脑功能康复治疗仪、多功能艾(针)灸仪。依托哈尔滨奥博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重点在帕金森治疗仪、抑郁症治疗仪、阿尔茨海默治疗仪等产品方面形成“脑健康技术体系”,并结合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产品不断升级换代。依托齐齐哈尔市祥和中医器械有限责任公司,重点在多功能艾灸仪等产品方面,丰富产品种类,放大市场规模。依托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加快多功能针灸治疗仪产业化步伐。
  2.肢体康复机器人。体现人机共融技术应用,实现精准、定量、标准和智能化康复治疗。支持哈尔滨思哲睿智能医疗设备有限公司重点开发生产医用助行康复机器人、上肢康复机器人系统集成产品。支持哈尔滨工程大学加强肢体康复机器人产业化。支持哈尔滨天愈康复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重点开发生产智能颈椎康复机器人、智能多关节康复机器人、智能脊柱康复机器人、脊疗减脂康健机器人等产品。
  3.智能轮椅。发挥黑龙江燎原科技有限公司医用助步康复机器人(医疗器械)院士工作站优势,重点开发生产具有北斗定位、远程生命体征监测、代步爬楼、应急救护、氧气、氢气吸入及氢分子水饮用等功能的医用助步康复机器人产品。支持鹤岗市沐阳光照有限责任公司老年健康代步车产品开发应用。支持黑龙江省康复辅具服务中心轮椅车产品推广应用。
  4.护理床。支持哈尔滨天愈康复医疗机器人有限公司智能护理床,齐齐哈尔市假肢矫形中心多功能电动护理床,黑龙江燎原科技有限公司体征监测腕带、负氧离子呼吸机,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工谷”科技企业孵化器智能自动翻身站立护理床、智能下肢负重安全保护及训练效果监测装备、康复转诊信息化平台等产品开发生产应用。
  5.假肢、矫形器等产品。依托黑龙江省康复辅具服务中心等省内康复辅助器具装配服务机构,夯实假肢、矫形器、病理床、病理鞋、义眼、假牙等传统产品研发、生产基础,瞄准国内总需求,在环境控制辅具、智能生活辅具等方面开展前瞻性布局。
  (三)配置服务领域。一是加强服务机构建设,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康复辅具服务中心、哈尔滨龙英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齐齐哈尔市假肢矫形中心等省内17家康复辅助器具装配服务机构功能,推动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创新和配置服务深度融合。二是推广服务应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发挥社会职能,开设康复辅助器具体验试点。三是创新模式,推进卖产品向卖服务转化,推动康复辅助器具租赁市场发展,运用共享经济模式,提供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四是推进康复医师队伍建设,培养壮大康复医师人员队伍,提高康复医师服务水平,为更多康复人群提供高质量服务。
  六、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黑龙江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专项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工信委、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民政厅、科技厅、卫生计生委、残联、教育厅、国税局、地税局、工商局、质监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统筹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负责日常工作。各市(地)要建立相应组织机构,做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规划、行业指导等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
  (二)加大服务力度。落实好国家和我省支持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研究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企业在研发、固定资产投入、金融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鼓励康复辅助器具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型展会活动。将满足需要的部分康复辅助器具产品逐步纳入医疗、工伤保险支付范围。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适应消费升级,打造我省康复辅助器具品牌。搭建供需平台,加快推进我省康复辅助器具产品应用。
  (三)加强宣传示范。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渠道和媒体形式,宣传《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精神,普及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相关知识。在相关公立医院等部门开展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进行示范应用推广。在有条件的社会福利机构、养老机构、残疾人托养机构开设康复辅助器具展示间,建立一批康复辅助器具体验点,向服务对象及其家属展示推广各类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积极宣传康复辅助器具服务多样性,推进康复辅助器具在养老、助残、医疗、健康、教育、通信、交通、文体娱乐等领域广泛应用。

附件:黑龙江省康复辅助器具企业及产品目录



黑龙江省改装汽车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改装汽车产业包括汽车改装业和改装汽车制造业。汽车改装是对汽车制造厂家生产的原型车进行改动,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改装汽车(以下称为专用车)是在一、二、三类汽车底盘上进行改装,以满足专用用途的车辆。我国对汽车车辆实行统一的准入管理,受工业和信息化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办法》(工产业〔2010〕第109号公告)等政策限制,汽车改装尚未放开。根据国家汽车产业政策,结合我省现有基础,为推进黑龙江省专用车产业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发展现状
  我省专用车产业起步较早,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当前全省共有专用车生产资质企业19家,主要有哈尔滨建成北方专用车有限公司、哈尔滨万客特种车设备有限公司、哈尔滨凯雷重工科技有限公司、黑龙江大成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牡丹江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牡丹江森田特种车辆改装有限责任公司、大庆油田石油专用设备有限公司等企业,分布在哈尔滨市、绥化市、牡丹江市、大庆市等地。主要车型产品包括罐车、环卫车、清冰雪车、半挂车、起重举升车、消防车、油田专用特种车、厢式车等品类,2017年,我省生产各类专用车约5200辆,实现产值约15亿元。近两年,我省专用车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省内新增黑龙江大成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黑河市利源达专用车制造有限公司、林口盛德车业研发制造有限公司等3家专用车生产企业;引进绥化创博金属构件有限公司等1家省外专用车生产企业;盘活哈尔滨龙江客车制造有限公司等1家省内专用车资源;中国一重新能源集团公司冷链物流车项目和大庆石油化工机械厂罐车项目获得核准,正在加快建设。同时公告车型有所增加,最新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302批次)新增专用车产品9个车型。
  二、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以提高发展质量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增加我省专用车品种,不断提升专用车品质,打造我省专用车品牌,实现专用车产业循环发展。
  三、工作目标
  到2020年,黑龙江省专用车产业集群效应开始显现,专用车品类不断丰富,龙头企业规模持续扩大,研发与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成为北方地区重要的专用车生产集聚地。
  ——产量和产值规模。2018—2020年,我省专用车产量逐年增加至6000辆、10000辆和15000辆,实现产值18亿元、30亿元和50亿元,产量和产值规模不断扩大,产品附加值持续提升。
  ——企业集中度。到2020年,培育出5至8家年产1000辆以上的专用车整车龙头企业,带动形成10至15家规模以上专用车零部件配套生产企业,本地化配套率提升至40%以上。
  ——专用车出口。到2020年,专用车整车出口总量超过3000辆,专用车出口产量和产值规模占到全省总量的20%以上。

——自主创新。到2020年,在专用车领域新增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争取新增1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全省专用车产业创新联盟,广泛开展专用车产学研合作,初步建成完善的自主创新体系。
  四、主要任务
  (一)做大产业规模,提升整体实力。一是鼓励现有专用车龙头企业继续做大做强,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二是盘活省内专用车生产资质,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行业兼并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促进全省专用车产业快速发展。三是加大招商力度,引进省外行业专用车生产企业入驻我省。
  (二)创建产业联盟,增强研发能力。一是鼓励和支持企业、院校联合成立专用车产业联盟,以联盟为依托,开展第三方研发服务合作,不断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二是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引进高素质研发型人才,增强全省专用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三)加强基地建设,完善产业链条。鼓励哈尔滨、绥化等市建设专用车产业集群,打造“零部件—模块化总成件—专用车—研发、贸易、物流等专用车制造服务业”为一体的专用车产业生态链,提高全产业链的核心竞争力。
  (四)加快新品研制,丰富产品种类。加快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专用车,引导企业重点研发冷链物流车、能源运输车、市政环卫车、吸污车、机场摆渡车、应急救援车、应急电源车、城市快递车、汽车运输车、通讯车等高端专用车产品,丰富产品种类,提升企业盈利能力。
  (五)顺应低碳化趋势,开展轻量化研究。一是加强轻量化材料研究,以省内科研院所、重点材料企业为依托,发展汽车高强钢、铝镁高性能合金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和高强度化工等材料。二是加强轻量化结构设计,引导专用车企业根据材料特性和性能要求,在当前基础上优化结构设计。三是不断完善轻量化制造工艺,有步骤地采取热温成形、内高压成形为主,挤压成形、弯折成形及热固性纤维材料成形为辅的制造工艺。
  (六)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加快走出去步伐。一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优势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由出口贸易为主逐步向投资、技术、管理等模式输出转变。二是尝试产业园区跨境共建新模式,支持整车企业协同零部件企业建设专用车产业园。三是利用我省与俄罗斯地缘优势,丰富产品种类,扩大出口规模。
  (七)构建产用结合、供需对接平台。搭建专用车生产企业与用车单位(含贸易企业)沟通交流平台,通过现场展示、实地考察等方式,掌握需求信息,促进专用车生产企业发展。搭建专用车生产企业与金融服务机构对接平台,引导金融机构与企业合作,促进企业上水平上规模。搭建产学研用平台,促进省内科研院所与专用车生产企业沟通交流。
  五、发展重点
  瞄准市场需求,依托我省专用车生产企业现有基础,以四大领域为发展重点,挖掘潜力,培育新增长点。
  (一)巩固现有车型。一是发展压力容器和常压罐式运输车。依托哈尔滨建成北方专用车有限公司、大庆油田专用设备有限公司、凯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油罐车、低温液体运输车等产品;依托哈尔滨万客特种车设备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奶罐车、液态食品运输车等。二是发展仓栅式半挂车、自卸车。依托黑龙江大成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林口盛德车业研发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扩大仓栅式半挂车、自卸车生产规模。三是发展市政专用车。依托哈尔滨凯雷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哈尔滨万客特种车设备有限公司、牡丹江森田特种车辆改装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重点发展除雪车、环卫车、清扫车、垃圾车、消防车等市政专用车,在满足本地市场的同时,加快省外市场开发。四是发展油田专用车。依托大庆油田石油专用设备有限公司、大庆永胜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凯山重工机械有限公司,重点发展油田用供水车、固井车、测井车、加油车和压裂车。
  (二)发展新车型。一是发展物流运输车。依托哈尔滨龙江客车制造有限公司、黑龙江龙华汽车有限公司、哈尔滨通联客车有限公司重点发展厢式货车和物流快递车,满足省内外对农产品、生产用配件、家居家装和物流快递的需求。二是发展粮食运输车、牧草运输车、秸秆运输车。基于我省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托哈尔滨万客特种车设备有限公司、黑龙江大成专用汽车制造有限公司、林口盛德车业研发制造有限公司等公司,重点发展气压式粮食运输车、豆粕运输车,满足畜牧业发展的牧草运输车以及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的秸秆运输车。三是发展应急产业专用车。重点布局高附加值应急类专用车市场,加强与国内研发机构的合作,加大社区消防车、电源车、通信车、排水抢险车、环境监测车等高附加值产品研发力度,加快技术积累,开发高附加值应急类专用车市场。四是发展清洁能源专用车。加快全省清洁能源专用车产业发展。紧抓国家实施《加快推进天然气利用的意见》等政策契机,重点发展以天然气和甲醇等清洁能源为动力的专用车,逐步释放全省清洁能源的市场潜能,推动清洁能源改装汽车业发展。
  (三)推进专用车新建项目加快建设。一是推动一批项目建设。近期重点推进中国一重新能源集团冷链物流车、大庆石油化工机械厂压力容器罐式运输车项目,争取早日开工、早日投产、早日规模化生产,引导和助力中国一重建立冷链物流运输团队。二是谋划一批项目建设。借助我省旅游资源,拓展多样化旅游方式,依托哈尔滨龙江客车制造有限公司、哈尔滨通联客车有限公司重点推进旅居房车(自行式及拖挂式)项目,打造房车制造商-经销商-景区-旅游营地为一体的“共享房车”等商业模式。
  (四)促进专用车零部件及轻量化发展。一是逐步提高专用车零部件本地化配套率。依托哈尔滨东安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哈尔滨东安汽车发动机制造有限公司、一汽哈尔滨变速箱厂、哈尔滨艾瑞汽车排气系统有限公司等企业,扩大发动机、变速箱、排气系统等核心部件在专用车上的应用;依托哈尔滨固泰电子有限责任公司、牡丹江富通汽车空调有限公司等零部件生产企业,扩大汽车喇叭、空调压缩机等普通零部件在专用车上的应用。二是以轻量化材料应用为突破口,加快专用车轻量化研究。重点支持东北轻合金有限公司和齐齐哈尔北方高科有限公司将铝镁合金、镁锂合金技术、稀土技术应用于专用车行业;鼓励哈尔滨玻璃钢研究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天顺化工有限公司等企业研发高性能碳纤维、高强度聚乙烯等先进材料。
  六、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黑龙江省专用车专项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省政府分管领导任召集人,省发改委、工信委、科技厅、财政厅、交通运输厅、工商局、质监局和有关市(地)为成员单位,定期组织召开会议,研究推动相关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负责日常工作。
  (二)强化服务保障。对新建、兼并重组的专用车项目,在项目核准、环评、土地、建设等方面,政府相关部门开通绿色通道,提供快捷服务并积极帮助企业解决项目建设、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各类问题。加强企业和产品宣传。组织专用车生产企业参加哈尔滨寒地博览会等展会,搭建专用车生产企业和用户对接平台。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奖励支持政策。比照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的支持企业发展政策,对企业在研发、固定资产投入等方面予以支持。
  (三)提供人才保障。支持省内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建立公共实训基地。扩大汽车和精密制造领域职业教育规模。引进和培育各类人才专业服务机构,建立汽车人才信息基础数据库、人才供需信息服务平台,为产业人才引进和培育提供支持。
  (四)优化专用车发展环境,加大对非法改装打击力度。开展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货车非法生产、改装、销售等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杜绝非法改装货车出厂上路,推动形成健康合法的货车生产、销售和道路运输新秩序。

附件:黑龙江省专用车生产企业汇总表



黑龙江省汉麻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

为贯彻落实省政府常务会议确定的中观层面中汉麻产业作为新增长领域进行挖掘与培育的工作任务,抓住汉麻市场发展的有利契机,充分发挥我省适宜汉麻种植的气候优势,加快推进我省汉麻产业链集聚和融合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工作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要求,以提高发展质量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市场导向、产业融合、梯次开发、协同创新的原则,突出重点发展地区,引进战略投资者,培育龙头骨干企业和园区,依托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突破汉麻产业发展瓶颈约束,协调推进全省汉麻种植、加工、科研等环节,形成良性循环的发展态势。
  二、总体目标
  依托我省汉麻种植资源和科研技术力量,抓住市场发展机遇,加快挖掘和培育汉麻产业新经济增长点,到2020年,将我省打造成国内甚至全球最大的汉麻产业基地,力争形成省内7万吨汉麻麻皮深加工能力、1万吨麻籽深加工能力、1万吨叶花深加工能力以及30万吨秆芯综合利用加工能力,初步形成汉麻种植、纤维加工、籽花叶深度开发、秆芯综合利用的全产业链汉麻种植加工体系。
  三、实现路径
  以市场为导向,通过建设汉麻种植基地,引进培育壮大加工企业,加快市场开发和科研创新,实现汉麻产业种子培育、种植、加工、营销、科研等环节协调发展,逐步形成我省汉麻综合开发产业链(见附件1)。
  ——培育优良品种,发展订单农业。针对我省汉麻产业发展对不同类型汉麻品种的需求,收集国内外汉麻种质资源,培育和选择适宜我省气候和土壤环境的汉麻优良品种。根据市场需求,科学规范种植,鼓励发展订单农业,为产业链后续延伸提供优质原料。
  ——做优做强加工业,开发汉麻全产业链。支持汉麻纤维向精深加工方向延伸,提升我省汉麻纤维加工能力和水平。努力开发汉麻纺织服装、食品、药品、保健品等终端产品,促进汉麻秆芯综合利用,逐步形成汉麻全产业链开发格局。
  ——做好市场培育,加快科研创新。加大汉麻产业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为省内企业参展参销提供支持和便利。依托我省在汉麻产业的科研力量,加大在汉麻纤维脱胶、专用机械、食品、药品、保健品等方面的科研力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落地。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种植业发展。充分发挥我省汉麻种植优势和有利条件,借鉴国内外发展经验,抢抓我省推进“农头工尾”和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利时机,大力促进汉麻种植业发展,形成全国种植面积最多、产量最大、品质最好的汉麻原料产区。一是突出重点地区。重点突出齐齐哈尔、大庆、黑河、绥化等汉麻种植优势地区,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汉麻种植业发展建设。二是提高种植水平。探索创新发展模式,普及推广优质品种,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加强技术服务指导,努力实现规范种植和科学管理,提高汉麻品质和产出,减少种麻风险。三是满足优质品种需求。完善优质品种繁育体系,引导支持科研单位和企业联合建立汉麻优质品种繁育基地,提高汉麻优质品种繁育供给能力,满足大规模种植需要。四是建设优质原料基地。引导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发展建设汉麻原料基地,增加优质汉麻原料供给能力,鼓励发展订单式种植,夯实我省汉麻产业发展基础。
  (二)做优做强加工业。依托我省汉麻资源优势,深度开发“原字号”,抓好“农头工尾”,推动产业链条向下游延伸,建立全产业链加工体系。一是发展产业示范园区。确定示范园区选址和启动示范园区建设,引进国内与汉麻产业相关的龙头企业作为投资主体,运用市场化手段筹措资金,创新园区建设运营模式,建设以国内汉麻龙头企业为核心,相关机构和企业参与,汇集多方面优势资源和服务功能,集纤维加工、秆芯利用、籽花叶深度开发为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二是打通产业链节点。根据我省汉麻产业发展现状,支持地方政府精准招商,引进战略投资者,打通产业链节点,形成全产业链开发模式。三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加快现有汉麻产业项目建设培育,努力吸引更多汉麻产业项目落地建设。重点推进青冈金达麻纺织有限公司汉麻加工系列项目、青冈黑龙江康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BD(大麻二酚)提取项目、大庆市天木工业大麻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汉麻综合开发项目、林甸县俏牌生物科技公司火麻加工项目、哈尔滨利民汉麻植物科技有限公司CBD(大麻二酚)提取项目等。四是引导企业调整改造。积极引导支持我省亚麻纺织企业在现有基础上通过适当技术改造,从亚麻纺织向汉麻纺织转型,调整产品结构,增加产品品种,促进我省汉麻纺织品产业发展。
  (三)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发挥科技创新在产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主要产品创新,不断培育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加快培育优质品种。加快培育适合我省种植的纤维用、药用、籽用优质汉麻品种,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汉麻品种,提高我省汉麻优质品种繁育能力,加大全省汉麻优质品种示范种植和普及推广工作力度,争取在三年内培育9个以上汉麻优良品种。二是改进纤维脱胶技术。淘汰污染大,成本高的传统温水沤麻技术,探索推广成本低、无污染、产量高、品质优的汉麻雨露脱胶技术。三是积极研制农机装备。改变我省汉麻种植加工农机装备落后局面,全面系统研制适合我省汉麻种植加工的系列农机装备,重点研制高效智能化的收割机、割晒机、翻麻机、捆麻机、剥麻机等。四是开发终端产品。努力开发纺织服装、生物制药、绿色食品、保健品等产业领域的高品质、高附加值汉麻终端产品,提高我省中高端产品研发制造能力。
  (四)完善产业服务体系。汉麻产业重点发展地区要积极搭建创业孵化、信贷融资、检验检测、信息咨询、技术培训等服务平台,发展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和孵化园,促进配套产业和专业化市场发展建设。大力发展汉麻科研开发、创意设计、品牌营销、商贸展览、人才培养等高端服务业。积极制定汉麻种植规范和纤维质量等级标准等相关行业规范。
  (五)实施质量品牌战略。汉麻种植户和生产合作社要努力提高汉麻原料品质。汉麻加工企业要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提高汉麻产品质量。汉麻种植和加工企业、汉麻产业园区和重点发展地区积极开展品牌创建培育活动,努力培育汉麻自主品牌和区域品牌,大力开展宣传推介,树立良好市场形象,提高全省汉麻产业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推进措施
  (一)加强指导协调。深入进行调研考察,搞好产业规划布局,确定目标任务、发展重点和路径。组建汉麻专家库,从省内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和龙头企业中,选择研究汉麻育种、智能化机械、收割初加工、工艺设计等环节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库,为汉麻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成立省及有关市地县汉麻产业组织领导机构,明确工作职责,落实工作任务,建立工作推进和督导机制,形成促进产业发展合力。
  (二)建立完善行业组织。广泛吸纳相关企业、协会、科研院所和有关单位,建立完善省汉麻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相关行业组织,搭建供需信息交流共享平台,发挥行业组织在协调行业技术攻关、产业协作配套、对外宣传合作、规范行业行为,反映企业诉求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三)开展对外交流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吸引大企业、大财团来我省投资。加强与国家有关部门(包括军队)和国家高值特种生物资源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沟通联系,争取得到更多支持和帮助。积极开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合作,引进先进汉麻种植加工技术和多用途开发利用技术。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汉麻产业有关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制度,为全省汉麻产业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法律环境。提高各市、县政府服务效能,整顿规范市场秩序,维护公平竞争环境,防止无序竞争、低价竞销,依法监管汉麻种植与生产加工,打击使用非法汉麻种子和生产非法汉麻产品。
  (五)给予政策资金支持。创新政府资金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已设立各类政府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共同设立黑龙江汉麻产业发展基金。在现有框架和资金渠道内,对汉麻种植、汉麻优质品种培育、农机装备研制、高端产品研发及关键技术攻关给予一定的政策资金扶持,对汉麻重点产业项目和产品市场开拓给予政策资金倾斜,减轻汉麻种植及加工企业负担。

附件:1.汉麻产业综合开发利用示意图
     2.汉麻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实现路径示意图
     3.汉麻产业重点工业项目(园区)表




黑龙江省加快培育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为加快培育全省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集中我省重要发展要素努力形成新增长点,助力打好食品工业转方式调结构攻坚战,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
  (一)工作思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部署,以加快适应国内消费升级和满足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推进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重点在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我省又有鲜明供给优势的产业领域精准发力,全面促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积极抢占国内中高端产品进口替代空间,加速将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培育成为我省食品工业新供给和新动力,为全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作出新贡献和引领示范。
  (二)工作目标。通过实施“四项”重点任务、挖掘培育 “四大”重点产业和构建“五项”支撑体系(简称“四四五”工程),力争到2020年:
  ——初步建成主要服务于省内、“政产学研金服用”相结合、具有我省特色的营养配方食品产业创新体系,基本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带动、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良性发展的产业格局,产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我省具有明显供给优势的乳粉产业加快转型升级,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依托优质粮食和特色山林产品资源供给的膳食食品、保健食品等产业快速实现规模化发展,稳步迈向中高端水平。
  ——以兼具我省资源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营养配方食品团体标准(推荐性标准、联盟标准)体系为核心,企业联合发展取得新成效,整体竞争力和产业融合互促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公共品牌(集体商标)影响力特别是品牌忠诚度不断提升。
  二、实施“四项”重点任务
  (一)高点定位抓培育,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相结合,围绕提高市场主体竞争力,高标准、高定位完善规划体系,细化推进措施,为各方市场主体提供明确的市场预期和导向。深入调查研究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领域的产业发展规律、趋势和重大问题,侧重研究相关行业总需求增长、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应用和产业链关系,明晰我省相关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和任务,“由点到链,由链及面”做好统筹推进工作。
  (二)“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升质量和效益。坚持供给端和需求端两侧发力,围绕我省特色供给优势和中高端消费需求增长趋势,加快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研发和成果转化,逐步扩大有效供给,加速适应和满足精细化、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引导企业对标国际,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示范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提高产品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侧重推进全产业链溯源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提升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制定品牌发展战略,建设品牌文化,争创驰名商标和龙江名牌,着力打造让消费者看得见、信得过的品牌产品。
  (三)夯实标准化基础,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分行业、分类创建和推动兼具我省资源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营养配方食品团体标准(推荐性标准、联盟标准)体系,争取将我省部分营养配方食品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相关产业升级和创新上升为国家布局。以承诺执行相关标准体系为核心,加强行业自律自治,全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集体商标),进一步促进联合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四)营造良好发展环境,保障合法权益。统筹做好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发展与相关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工作,因地制宜完善政策和资金支持,全面调动和激发营养配方食品各市场主体创新研发、增加生产、建设项目、整合资源、拓宽营销、培育品牌和借力资本的积极性。落实龙江企业家发展计划,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开展专业人才培训服务,弘扬工匠精神。维护守法经营和公平竞争,着力构建健康有序的营商环境和市场环境。
  三、挖掘培育“四大”重点产业
  (一)我省在国内已形成明显供给优势的产业。
  1.婴幼儿配方乳粉。
  产品方向:更接近中国母乳营养特点、适合中国婴幼儿体质的高端配方乳粉;羊奶婴幼儿配方乳粉。
  重点企业:飞鹤、完达山、太子等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
  重点项目:飞鹤奶山羊乳品加工、年产5万吨配方乳粉智能化项目;九三集团婴幼儿配方奶粉用油项目。
  2.营养保健配方乳粉。
  产品方向:具有健脑护目、安眠健体和固齿促长等营养功能的儿童配方乳粉;具有预防孕妇孕期糖尿病、改善孕妇妊娠反应等营养功能的孕妇配方乳粉;具有防护心血管、调节免疫、增强肠道活力和健脑清目等营养功能的中老年配方乳粉。
  重点企业:飞鹤、完达山、齐梅生物等乳粉生产企业。
  (二)国内有需求增长空间、我省具备一定产业基础和供给能力的产业。
  1.特色膳食食品。
  (1)单一和复合型谷物膳食食品。
  产品方向:依托我省主粮资源供给,发展以蛋白、膳食纤维、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为营养成分,脱脂、低糖、低固醇、高蛋白、增强免疫力等类型的单一谷物食品和多种谷物复合型食品以及玉米、大豆等谷类方便特色主食食品。
  重点企业(单一和混合谷物类):九三集团(豆制品)、蓝谷食品(代餐粉)、昊伟农庄(以玉米为主料的休闲膳食食品)、东方粮油方正公司(米糠粉、大米粉)等企业。
  重点企业(主食食品类):北大荒丰缘集团(无盐、低蛋白挂面、富硒面等面制品)、富坤米业(大米粉、大米面条)、林甸县渔乡玉米(玉米珍珠米、玉米面条)等企业。
  重点项目:黑龙江蓝谷食品有限公司加工3万吨全营养均衡餐粉生产线建设项目,绥滨县盛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0万吨绿色有机大豆分离蛋白及膳食纤维项目,黑龙江龙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000吨抗性糊精和1万吨豆浆粉等项目。
  (2)杂粮膳食食品。
  产品方向:依托我省特色杂粮资源供给,重点发展速溶型杂粮膳食食品。
  重点企业:北大荒丰缘集团(荞麦挂面、杂粮面条粉、杂粮馒头粉)、黑龙江十六膳食品(全谷杂粮和全谷杂粮粉)等企业。
  重点项目:黑龙江十六膳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3万吨预熟全谷杂粮颗粒和预熟多谷杂粮粉项目。
  (3)谷物营养(强化型)饮料。
  产品方向:以粮食膨化粉为主要原料的饮品,包括高纤果蔬谷物奶饮品、高纤代餐谷物乳饮料、三黑谷物护发系列饮品、乳酸菌发酵谷物牛奶饮料、高纤谷物牛奶饮料、突出功能诉求的高纤谷物饮料以及具备改善肠道功能、调节血糖和血脂的复合型饮品。
  重点企业:哈尔滨有机岛食品(有机谷物茶)、北大荒丰缘集团(麦麸饮料)等企业。
  (4)“药食同源”食品。
  产品方向:依托我省主粮和北药资源供给,结合传统中医药保健理念,开发生产集美味、健康、时尚等多元素为一体的营养配方食品。遵循“调营理卫、医食同源”,借鉴中医药学“君臣佐使”的配方原则,开发针对恶性肿瘤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等内分泌失调、脂肪肝、肾病、心脑血管、骨病等病症的特膳食品。
  重点企业:黑河市锦河农场天运山珍产品(药食同源作物栽培与加工)、北奇神药业(丹参保心茶、润肠通秘茶、北芪神茶、越橘益生菌粉、轻身减肥茶)、韩家园松涛鹿苑(鹿补酒、口服液、参茸杞胶囊)等企业。
  2.具有调节机体功能的营养配方食品。
  (1)产品方向:具有显著保肝解酒、降血压等功能的玉米肽类食品。
  重点企业:齐齐哈尔市易翔食品(功能性玉米肽产品)。
  (2)产品方向:依托我省特色山林产品、北药资源,针对自由基氧化反应、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血栓、便秘、缺钙、更年期、胃肠功能紊乱、酒精性肝损伤、睡眠障碍、色斑、免疫力低下等人群,以生物发酵技术为核心,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功效好、物质基础明确、作用机理清晰、安全性高的现代高科技保健食品和营养补充食品(剂)。产品主要原料包括:功能性豆豉、玉米须;林下参、刺五加、五味子、黄芪、桔梗、林蛙、黄瓜籽等北药资源;木耳、猴头、灵芝、香菇、银耳等药食两用真菌资源以及蓝莓、沙棘、山楂等林果资源。
  重点企业:九三集团、玄鸟生物科技(超微粉系列、黑木耳饮料系列、代用茶)、哈尔滨圣源生物(刺五灵软胶囊、蜂参灵软胶囊、银杏叶软胶囊、清裑软胶囊、形福软胶囊、蓝夜明、蓝莓虾青素)、百世姑娘食品(菇娘原果汁、酸浆红菇娘浓浆饮品、红菇娘果汁饮料、红菇娘果醋饮料)、汤原县亮子奔腾生物科技、林格贝寒带生物科技(花青素、荨麻提取物)、漠河五行健生物科技(蓝莓胡萝卜素、极地蓝莓口含片、蓝莓饮品)、绿源蜂业(芪蜂软胶囊)、德盛粮食(蒲公英玉米须、蒲公英根和刺五加代茶饮)、长乐山大果沙棘(沙棘油、沙棘饮品)等企业。
  重点项目:哈尔滨工大中奥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新建花青素生产基地,哈尔滨名人食品有限公司龙江特产功能性饮料开发,大界江生物科技公司桦树茸加工,百盛蓝莓科技黑木耳超微降脂代餐粉等项目。
  (3)产品方向: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产后恢复、调节肠胃、调节内分泌等功效产品。
  重点企业:绥化伊康生物(牛初乳胶囊、乳铁蛋白、乳品复合营养强化剂等)、黑龙江省福康生物科技(牛初乳粉胶囊、牛初乳蛋白多肽胶囊、牛初乳蜂王浆胶囊、牛胎盘胶囊)等企业。
  (4)产品方向:具有明显降低血脂和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蛹虫草类保健食品。
  (三)已出现良好势头、需进一步推动形成蓬勃发展局面的产业。
  婴幼儿辅助食品。
  产品方向:针对婴幼儿不同发育阶段,开发生产满足口味、营养补充、肠道健康以及提升咀嚼、吞咽能力的谷物米粉、奶豆、面条、果泥等婴幼儿辅食产品。同时发展α-乳白蛋白、酪蛋白肝糖多肽、乳钙、浓缩乳清蛋白和乳糖等食品营养添加剂在婴幼儿辅助食品中的应用。
  重点企业:完达山、飞鹤、双城金土地等企业。
  (四)紧跟国内创新趋势、着力培育的特殊产业。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
  产品方向:满足进食受限、消化吸收障碍、代谢紊乱或者特定疾病状态人群对营养素或者膳食的特殊需要,专门加工配制而成的配方食品,包括适用于0月龄至12月龄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和适用于1岁以上人群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针对早产、低体重儿以及过敏的婴幼儿,重点研发全营养型和蛋白深度水解型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幼儿配方乳粉。
  重点企业:哈尔滨拜仑斯特临床营养有限公司(临床用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摇篮、宜品等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
  重点项目:宜品乳业新建特殊医学用途婴幼儿配方乳粉小包装生产线项目。
  四、构建“五项”支撑体系
  (一)创新研发体系。
  1.促进“产学研”对接合作。深入梳理省内企业科研创新需求和省内外创新研发成果转化需求,建设线上供需信息库,积极组织开展科企“线上线下”对接活动。联合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省内重点企业等专业技术力量,组织推进一批针对我省特色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重大关键技术攻关(侧重现代生物和营养强化技术研究),促成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实现省内产业转化(侧重开发新营养配方食品原料和药食同源、养生保健等功能食品)。
  2.培育创新主体。鼓励支持省内有条件的企业、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等单独或联合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专业性强、自主性大的营养配方食品研发中心或产学研服务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独立发展为生产性服务实体。鼓励各方主体单独或联合建设小试、中试基地,加快成果转化进程。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由省政府给予一次性资金支持。
  3.实施分类指导。组成专项工作委员会,邀请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专家企业和重点企业参加,分行业、分类研究编制和出台《升级和创新营养配方食品指南》或根据实际需要分行业、分批次编制出台相关行业发展路线图,重点是将我省在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又有鲜明供给优势的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指南》深入对接,争取将我省部分营养配方食品升级和创新上升为国家布局。
  (二)品质保障体系。
  1.开展贯标活动。按照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工业质量品牌工作的部署和要求,引导营养配方食品企业深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加强从原料采购到生产销售全流程质量管控,开展自动化、智能化工厂技术改造,推广工艺参数及质量在线监控系统,提高产品稳定性及质量一致性。示范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树立质量标杆企业。继续推进全产业链溯源和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建设,从源头上提高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推动我省营养配方食品检验检测水平与国际接轨。
  2.创建特色或特有标准。依托省内有关协会和重点企业,分类开展省内营养配方食品与国家标准、国际标准的对标工作和产品品质对比活动,形成对标对比报告并组织宣传。汇集各方技术力量,在中高端和成熟产品领域,创建和推动兼具我省资源特色和地域特色、覆盖全产业链各环节、严于国家标准或与国际标准接轨的营养配方食品团体标准(推荐性标准、联盟标准)体系,争取将我省部分营养配方食品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推动成熟的营养配方食品争创“地理标志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3.推进一二产联结互动。以我省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企业所需的高品质加工原料供应标准为基础,约束、规范上游种植、养殖业生产向制造业有关标准“看齐”,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专用原料生产基地建设。重点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推进产业链上游和中游联结互动,加快融合发展,带动相关价值链增值。
  (三)“品牌+营销”体系。
  1.打造公共品牌(集体商标)。以承诺执行团体标准(推荐性标准、联盟标准)体系为核心,推动省内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联盟、企业联盟等行业自治组织的创建工作,研究并实施适用全省统一品牌(标识)的管理办法,全力打造公共品牌(集体商标),进一步促进联合发展,提高整体竞争力。
  2.强化整体营销。借助国内外高水平、专业化的服务资源,对全省营养配方食品营销工作做出整体性筹划和系统安排,瞄准消费需求和目标市场打好“组合拳”。充分借助我省在全国各地建立的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支持企业单独或联合发展旗舰店和品牌连锁店,鼓励合作营销。组织省内优秀营养配方食品企业,以统一形象和标识,抱团参加在国际和国内京、广、沪、深举办的各类展会、博览会,有计划地开展专项品鉴、专场推介等主题活动。
  3.发展“互联网”营销。支持营养配方食品企业创办或与大型电商平台对接,准确定位消费者群体,大力实施品牌创新,进一步拓宽“线上销售、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流通渠道。引导和支持省内营养配方食品企业依托品质优势、标准优势、文化内涵和创意设计等,选择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以统一品牌(标识)、特色品牌开展网上销售。结合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通过现代防伪技术实现“互联网+全生产过程展示营销”,增强消费者对我省高品质营养配方食品天然安全条件和技术管理水平的信任度。通过“互联网+”,重点推进集团定制和个人定制等亲切感营销、点对点营销、种植及加工环境零距离视频体验式营销等多种新模式,争取把高品质产品卖出好价格。引导企业通过突出功能诉求、改善包装、降低单品重量等途径,加快开发具有互联网属性的产品品类,不断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需求。
  4.加强公共宣传推广。充分发挥国家和省内媒体作用,利用“两微一端”等新媒体传播平台,采取政府和企业共同出资的方式,有计划地对全省营养配方食品产业进行系统性推介和整体品牌形象公共宣传。利用中俄博览会、黑龙江国际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博览会、哈尔滨世界农业博览会等平台,加大对我省中高端营养配方食品和公共品牌(集体商标)的宣传力度。推动营养配方食品营销与文化、旅游、养老、健康产业发展相结合。
  (四)市场主体培育体系。
  1.优化现有存量。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具有较好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我省营养配方食品企业,依托创新驱动,加速形成以龙头企业、骨干企业为带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提高产业集中度。
  2.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加强与央企和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内外知名营养配方食品企业的对接合作,争取引进建设一批重大、关键性产业项目,或通过直接引进技术、资金、品牌和以商标、技术等无形资产入股等途径,实现知名品牌本地化。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培育专、精、特、新的中小微营养配方食品制造企业。
  3.加快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储备和推进一批投资2000万元以上、国内有总需求增长空间、我省有较好供给优势的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含专用原料基地建设项目),特别是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为目标的技术改造项目。对已建成项目,按季度跟踪了解达产、达效情况;在建项目,按月跟踪了解进度情况。进一步加强要素保障服务,协调解决突出问题。
  4.推动企业兼并重组。落实好国家各项结构性减税等相关政策,引导具备优势条件的营养配方食品制造企业采用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并购重组项目。支持省内现有品牌企业以商标品牌作为资产进行品牌整合,以参股、换股、并购等形式与国内外知名品牌企业合作。
  (五)集中集聚发展体系。
  1.推进重点园区建设。在省内现有农牧资源富集区和食品产业集聚区,培育打造出2至3个以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加工园区或“园中园”。全省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营养配方食品企业全部进驻园区,并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2.提升园区发展层次。积极引导和创建省级、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以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为主导)。以制造中高端营养配方食品为主攻方向,根据需要启动相关创意设计园区(平台)的筹划及包装工作,争取工业和信息化部在我省进行试点示范。
  3.促进多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引导营养配方食品生产主体以及印刷包装、商贸物流、旅游、文化、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消费性服务主体,在区域间、企业间形成配套、协作关系,加速形成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体系,进一步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全省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由省工信委牵头,省直各有关部门齐抓共管、各负其责,各市(地)政府(行署)、省农垦总局、省森工总局承担具体落实推进主体责任。建立全省推动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明确职责分工,定期召开会议,在制定发展规划、确定重大项目、协调政府资金投入、落实政策措施、监督和考核等方面发挥统筹作用。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省工信委,承担联席会议日常工作。联席会议设联络员,由各成员单位有关处室负责人担任。各成员单位根据相关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按年度形成落实方案(计划),并按季度向联席会议办公室反馈推进落实情况、存在问题和下一步工作安排。
  (二)加大支持力度。充分发挥国家、省内现有政策和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符合条件的营养配方食品创新研发、技术改造、环保设施、原料基地、品牌培育、营销渠道拓展、物流配送以及平台和园区建设等,鼓励地方财政对相关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全省营养配方食品重大和关键技术攻关目录。从产品开发准备阶段起至市场投放阶段结束,对深度开发利用我省特色食物资源、确定在省内落地及实现产业转化、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和较强竞争力的重大科研项目,通过专项资金补助方式给予支持。支持营养配方食品企业与金融机构加强对接合作,通过市场机制引导多方资本参与产业发展。对政府主导的基础性、全局性和先导性工作,加强专项经费保障支持。
  (三)落实税收等优惠政策。省内营养配方食品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可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从事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的所得,定期减免征收企业所得税。对符合国家规定的营养配方食品企业进口加工设备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四)加快人才培养。加强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人才培养规划,完善从研发、转化、生产、管理到营销的人才培养体系,以多种方式吸引和培养高端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支持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成长。依托重大项目,鼓励校企合作,支持省内高等院校加强营养配方食品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引导职业学校培养产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人才。鼓励领先企业、行业服务机构等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队伍,面向重点行业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推广行业最佳应用实践。重点支持企业引进急需的管理和营销人才,所需的租房补贴、安家费以及科研启动经费等人才开发费用可列入成本。
  (五)优化市场环境。督促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生产企业依法依规组织生产,严格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同时加强监管力度,依法查处非法经营、扰乱市场秩序的企业主体,杜绝恶性价格竞争。各级政府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加大联合执法和跨区域执法力度,坚决依法打击各类侵权假冒行为,保护我省营养配方食品品牌在省内外的合法权益。规范有序发展营养配方食品产业电子商务平台,严厉打击电子商务领域违法违规经营行为,构建诚信经营的网络市场环境。规范营养配方食品广告和相关信息发布行为,严厉打击虚假违法广告和不实报道。

附件:新一代营养配方食品产业—市场主体与重点项目梳理情况表(截至2017年底)




黑龙江省发展电子竞技产业三年专项行动计划(2018—2020年)

按照省政府确定的中观层面新增长领域挖掘与培育工作部署和要求,为推进我省电子竞技产业发展,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我省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和省委十二届二次全会的安排部署,以提高发展质量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大智移云”新一代信息技术集聚、整合、优化要素资源的优势,应用“互联网+”创新理念、创新要素和创新体系,以加快产业布局为基础、以壮大产业规模为目标、以营造发展环境为保障,围绕电子竞技赛事活动,突出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在网络游戏、动漫、衍生品开发等相关领域,培育形成一批具有发展潜力和良好市场前景的重点企业,扩大电子竞技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带动关联产业协同发展,加快形成健康有序的产业格局,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推动电子竞技产业成为中观层面新增长点。
  二、发展目标
  到2020年,初步建成布局合理、要素齐全、门类丰富的电子竞技产业体系,形成以哈尔滨市等中心城市为核心的产业集聚区。电子竞技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电子竞技产业与相关产业融合进程进一步加快,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有所提升,成为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产业布局。
  1.完善产业格局。依托城市功能定位和区位发展优势,构建以哈尔滨市为中心节点,辐射带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等市地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打造“北方电竞之都”,
带动旅游、文化等相关产业更好更快发展。
  2.优化产业结构。围绕电子竞技赛事,鼓励各类市场主体
开发相关产品和服务,满足电子竞技受众的消费体验,提升服务业、传媒业等在电子竞技产业结构中的比重,打造成熟完善的电子竞技产业链。充分利用对俄、对韩、对日的地缘优势,鼓励我省电子竞技企业与国外电子竞技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联合开发等方式,提升关键技术、产品和服务的本土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3.挖掘产业潜力。支持我省市场主体与国内电子竞技游戏运营商、硬件设备供应商等开展项目合作,承接电子竞技内容制作与分发、硬件产品开发和运维服务转移,带动电子竞技产品研发,周边产品设计、制作和销售等关联产业协同发展。推动哈尔滨市、大庆市培育拥有自主品牌、创新能力和竞争实力的骨干电竞企业,推出一批国内知名的网游、手游产品,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助力产业发展壮大。
  (二)丰富赛事活动。
  1.加强专业赛事引进。积极争取国家体育总局等国家部委的支持,鼓励我省电竞企业加强与腾讯、阿里等知名赛事运营商以及国内外电子竞技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引进国内外精品赛事,提升我省在电子竞技领域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2.打造自主品牌赛事。按照“政府参与、企业主体、市场化运营”模式,依托我省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资源,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举办具有我省特色的电子竞技赛事。以“哈尔滨之夏”和“哈尔滨冰雪节”为契机,支持哈尔滨市通过“消夏+电子竞技”“冰雪+电子竞技”等模式,每年举办3至5场具有国内影响力的品牌赛事。
  3.鼓励群众赛事活动。支持电子竞技领域的协会、俱乐部、企业等举办群众性电子竞技赛事活动,大力发展具有鲜明我省地域文化特色、群众喜闻乐见、市场前景良好的娱乐类比赛和表演项目,鼓励电子竞技爱好者广泛参与,培育电子竞技群众基础。
  (三)壮大产业规模。
  1.强化基础支撑。加快实施“宽带龙江”发展战略,推动哈尔滨市和大庆市打造“全光网城市”,加快热点公共区域无线局域网(WiFi)全覆盖,提高电子竞技受众的网络体验,为电子竞技赛事提供通畅便捷的网络服务。
  2.延伸产业链条。鼓励有条件的市地建设专业化的电子竞技训练基地、比赛场馆等设施,集运动员选拔与日常培训、承接赛事举办、服务研发与创业团队、体验展示等功能为一体,带动周边住宅、休闲、商业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打造城市电子竞技综合体。
  3.促进融合发展。以电子竞技赛事为载体,推动电子竞技产业与科技、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模拟飞行、机器人足球等优势项目做强做大,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电子竞技科技、电子竞技文化、电子竞技教育、电子竞技旅游等新业态,打造电子竞技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营造发展环境。
  1.注重无形资产开发。采取冠名、赞助等多种合作形式,加大电子竞技组织、场馆、赛事的名称以及标志等无形资产的开发力度,提高无形资产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
  2.创新市场运行机制。按照市场化原则,推动电子竞技的赛事举办权、赛事转播权、运动员转会权、无形资产开发等具备交易条件的资源公平、公正、公开流转,促进多方参与主体共同发展。
  3.大力培育市场主体。立足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特点,将提供电子竞技服务、用品制造等内容及支撑技术的市场主体纳入我省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推动符合条件的企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四、保障措施
  (一)建立健全工作机制。省直各有关单位、各有关市地要将发展电子竞技产业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建立发改、工信、新闻出版广电、体育等多部门合作的工作协调机制,加强沟通协调、密切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推动落实行动计划各项工作任务。
  (二)加大政策资金支持。落实好支持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创新监管与服务方式,支持省内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开展电子竞技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投融资模式,进一步拓宽产业投融资渠道,形成有利于我省电子竞技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政策资金支持体系。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大专院校、职业学校增设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等专业,开展各类职业教育和培训,鼓励多方参与、加强校企合作,多渠道引进和培养电子竞技产业复合型人才,促进人才能力水平与产业发展需求相匹配。
  (四)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建立电子竞技协会、俱乐部、联盟等社会组织,支持符合条件的市场主体承办各类电子竞技赛事,鼓励金融机构拓展电子竞技领域相关业务,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电子竞技产业发展的积极性。
  (五)营造良好舆论导向。充分运用互联网、移动终端、报纸、广播、电视等平台宣传电子竞技,增强电子竞技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正确引导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深入了解电子竞技、适度参与电子竞技。

主办单位:哈尔滨市投资促进局   电话:0451-86776015   E-mail:fzyjc220@163.com

备案编号:黑ICP备06006248号   黑公网安备:23010902000124号  网站标识码:2301000011
技术支持:哈尔滨市朝阳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访问量: